随着餐饮行业竞争加剧,一种名为“十八道菜馆”的极简模式悄然崛起,成为年轻消费者追捧的现象级存在。这种模式以“只做十八道菜”为核心标签,通过精简SKU、聚焦爆品、高频更新等策略,在北京、杭州、泉州等地引发排队热潮。本文将从模式特点、运营逻辑、行业趋势三个维度,解析十八道菜馆的破局之道。

一、极简模式的兴起与核心优势
十八道菜馆的爆火并非偶然。其核心优势在于通过固定SKU(18道菜)实现供应链优化与菜品新鲜度提升。例如北京“师傅说·湘菜馆”仅保留干锅肥肠、山椒炒牛肉等招牌菜,价格亲民(29-59元),却凭借“少而精”的定位跻身大众点评热门榜。每月淘汰销量较低的2-3道菜,再引入时令新品,既保持菜单新鲜感,又降低食材浪费率。这种模式还有效避免了预制菜依赖,强化了“现炒现做”的品质标签。
二、运营策略:标准化与创新平衡
十八道菜馆的成功,本质是标准化与创新的动态平衡。参考西贝莜面村从百余款菜品精简至20余款的经验,十八道菜馆通过聚焦团队擅长的“爆品 小炒”组合(如湘菜、家常菜),实现制作效率与口味稳定性的双赢。其装修设计、菜单命名均围绕“十八道”强化品牌记忆点,形成独特的消费体验。部分餐厅开始尝试“线上预订 线下体验”模式,通过用户评价数据反向优化菜品结构,进一步拉近与年轻客群的互动距离。
三、行业趋势:从极简到品牌化
十八道菜馆的兴起折射出餐饮业的深层变革。当传统中餐面临“菜品越多、利润越薄”的困境时,极简模式通过聚焦爆品实现成本控制与规模化扩张。数据显示,2024年已有超20个餐饮品牌试水该模式,部分门店月均客流量突破5000人次。未来,随着供应链数字化升级,十八道菜馆有望从单店模式发展为标准化连锁品牌,甚至孵化出“十八道”系列IP衍生品,进一步拓展消费场景。
十八道菜馆的走红并非偶然,而是餐饮行业回归本质的必然选择。对于从业者,与其在“大而全”与“小而美”间摇摆,不如像十八道菜馆一样,用极简思维重新定义用户体验。正如所言:“高筑墙,广积粮,缓称王”,在餐饮业的长期主义赛道上,专注与创新才是穿越周期的密钥。